四川雅安蒙頂山行
在中國央視CCTV紀錄頻道的原創大型6集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中,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節目中 (在18:40到24:30的節目段),對四川雅安蒙山派的「長嘴壺茶技」,以及蒙頂黃芽、雅安藏茶的前世今生做了許多詳細的介紹。
雅安,就是我這次的目的地之一。這次的行程預計走訪雅安與成佳兩個地方。算起來,這是我第二次走訪雅安了,上次來因為地震因素,皇茶園整修中並因沒有對外開放,所以心有殘念。這次行程可以成功,除了要感謝上天做美,雅安當地沒有連續暴雨、還有相識多年的成都好友Steven開著車載著到處跑,跟著一起探險。
雅安蒙頂山,根據古籍、古碑和清代《四川通志》記載,自西漢名山茶農吳理真手植七株茶樹于蒙山之顛,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曆史。 西元前53年,吳理真在蒙頂植茶成功之後,蒙山茶歷經東漢、三國、魏、兩晉南北朝,將蒙茶繁殖擴展到整個蒙山全境。這邊生產的「蒙頂甘露、蒙頂黃芽、蒙頂石花、蒙山毛峰、碧潭飄雪以及雅安藏茶」,聞名中國與全世界。
這麼多茶中,要特別介紹的是蒙頂黃芽,蒙頂山上的黃茶。在《土地和手掌的温度》記錄影片中,蒙頂黃芽工藝傳承人成先勤提到,製作蒙頂黃芽最關鍵的工藝是「悶黃」,讓茶葉慢慢發酵,且發酵程度不能超過百分之十。蒙頂黃芽是一款含蓄內斂的茶, 製作的拿捏分寸十分敏感,它既保持了綠茶的鮮香,又多了一份柔和的特質,味香鮮爽、喉韻回甘。在下想很多人提到,這黃茶造就了蒙頂山茶區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讓「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的佳言流傳至今,相信也應該是因為「黃茶、皇茶」的關係,讓蒙頂山成為好茶的象徵。
而提到蒙頂山,不能不提到雅安蒙山派的「長嘴壺茶技」。它的發展是因為四川的茶館大多都很擁擠,佈滿竹椅竹桌的,在其中穿梭跑堂的店小二們為了不打擾客人,突發奇想發明了長嘴壺。 後來這種手藝被演化成一套炫目的技藝,稱為「龍行十八式」,分別是:蛟龍出海、白龍過江、烏龍擺尾、飛龍在天、青龍戲珠、驚龍回首、亢龍有悔、玉龍扣月、祥龍獻瑞、潛龍騰淵、龍吟天外、戰龍在野、金龍卸甲、龍興雨施、見龍在田、龍臥高崗、吉龍進寶、龍行天下。喜歡找尋老味道的朋友,可以到蒙山頂、成都市或者旁邊彭縣裡的老茶館,享受一下這樣的飲茶樂趣,還可以一邊觀看變臉、吹燈等民俗文化表演。
規劃行程中的另一個目的地「成佳」,有著西部茶都得美名,這邊產的「浦江雀舌」因為新生長的嫩芽形狀如細小鳥雀的舌頭,所以就取其形狀叫「雀舌」了。雀舌綠茶在當地有「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形容,茶湯喝起來香高味清爽,很適合春、夏天飲用,感受綠茶鮮爽的特色。
這次走訪成佳,最大的喜悅是找到了當地政府為了茶文化所做的努力,研究定址了「襯腰岩茶馬古道」。在尋找這一條古蹟的時候,因為天色已暗(中國正常來說應該跨越四個時區,要到北京時間近八點才天黑),當地又屬偏遠地帶,加上標示不清楚,開車經過許多岔路,途中下車詢問多次才找到正確的地方。這條古道屬於當地山溪裡面的古道遺跡,其路線經過了上的段名山、雅安,下接至新津、彭山,是當時古代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一段,目前古道尚存登崖石梯有2.5公里,鋪設道路的石板長約1.5米,寬0.8米,厚0.15米,石板潮溼佈滿青苔,走在上面都有點滑溜滑溜的。
茶馬古道就像絲綢之路一樣,是自古以來西部對外交往的商貿通道,始于唐代茶馬互市的基礎,千百年來它的功能早已遠遠超出單純貿易範圍。 在歷史上,茶馬古道起始有兩條路線:一條在雲南,一條在四川。 四川茶馬古道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由南北兩條支線通向西藏地區。 雅安邊茶,從唐代開始傳入西藏,距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藏茶成為是藏族人民喜愛的茶飲品(加上酥油一起打,是補充熱量、膳食纖維、幫助消化的健康好選擇)。
雅安向西就與藏區接壤,兩地間自古就有溝通與交流,從最簡單以物易物、到後來便逐漸發展成大規模的「以茶易馬」和「茶土交流」,讓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薩之間逐漸形成了一條非常重要的古代商道。從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雅安的茶葉就經四川茶馬古道(雅安段)運到大渡河以西,這條當年的犛牛道就是最早出現的茶道。 而雅安既是茶馬古道川藏線的起點,也是最早向西藏輸入茶葉的原產地。 宋代時,官府曾在雅安設立「茶馬司」,清代更將雅安指定為專為藏區生產茶葉的基地之一。
到現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縣新店鎮的長春村仍保留一座古建築,似乎默默地向人們訴說那曾經的興盛場面。這個建築就是始建于宋神宗熙甯七年的「茶馬司」,據瞭解古籍中提到的「遣官以主之」,專司茶馬互市事宜。茶馬司是宋以來專管茶政機構所在地, 當時名山茶馬司屬成都府路統領,辦理籌集邊茶上繳成都府路,同時彙集承辦了名山縣和百丈縣的「名山茶」籌措和以茶換馬的事務。在鼎盛時期,曾經達到「歲運名山茶二萬馱」(每馱50公斤)之多,占官方統籌總數的一半以上。
同時,在距離雅安不遠的「天全縣始陽鎮新中村六組老街」邊,至今還保留了清代官方儲藏邊茶的倉庫。 據瞭解該倉庫正是當時儲存邊茶的倉庫,現在該建築只存樑柱,但從整體結構來看,仍可見當時的氣勢之恢宏、規模之大,在新建成的雅安市博物館中,專門陳列了「茶馬古道」主題,而博物館的物件還是民國時天增公茶號遺址上原址拆下的磚瓦復原而成的。 事實上雅安不僅有全國獨有的茶號遺址,而且不止一處。
雅安茶馬古道還有著特有的背夫文化。 茶馬古道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是以川藏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和青藏茶馬古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 這些交通網絡中,唯獨只有雅安是以人力運送方式為主的一條古道。
「冰崖雪嶺插雲霄,騎馬西來共說勞,多少貧民辛苦狀,為從肩上數茶包。 白髮老人十歲童,淫淋雨汗滿雲中,若叫富貴說休養,也應開門怕曉風。 」這是清朝詩人所寫的《過相嶺見負茶有感》,字字珠璣,記錄著大相嶺的古道背夫艱辛的歷史。
雅安,一座因茶聞名的城市,世界茶文化發源地蒙頂山就坐落于此。 雅安是茶的故鄉,不僅是因為這裡的土地孕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樹,更因為這裡的人們將茶視為一種溝通天地的生命。
編輯:E.L.
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