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分級

茶葉分級的目的

茶葉的分級,用意是為了讓茶葉品質維持一定的水準,方便在製作成茶品後,提供消費者作為等級的參考;其次,建立品質分級的制度,除了可以幫助愛茶人了解當地茶葉的分級,在建立良好口碑的同時,也鼓勵茶農精進製茶的技術,提高穩定的品質。

2014 新北市好茶海報

台灣的分級制度

目前台灣當地的農會或產區大部分都有一套行之有年的茶品的分級制度,並舉辦製茶比賽來交流與提升製茶技術,部分名稱結合當地的特色來命名等級。需要注意的是,分級制度係因由當地的農會或產區組織規劃,分類等級會因每年度安排而有變動,請各位茶友參考。

  • 坪林區包種茶:水、露、霧、雲、星。
  • 石碇區:頭等、二等、三等。
  • 三峽區:頭等、二等、三等。
  • 龍潭龍泉茶:三條龍、二條龍與一條龍。
  • 北埔鄉:頭等、二等、三等與三梅、二梅、一梅。
  • 峨眉鄉:頭等、二等、三等與三梅、二梅、一梅。
  • 和平區:頭等、二等、三等。
  • 鹿谷鄉:五梅、四梅、三梅、二梅與一梅。
  • 凍頂茶:五梅、四梅、三梅、二梅與一梅。
  • 名間鄉:頭等、二等、三等。
  • 竹山鄉:頭等、二等、三等與三梅、二梅。
  • 阿里山:頭等、二等、三等。
  • 梅山鄉:三梅、二梅與一梅。
  • 竹崎鄉:三梅、二梅與一梅。
  • 瑞里龍珠茶:頭等、二等、三等。
  • 樟樹湖仙葉茶:頭等、二等、三等。
  • 三星鄉:三星、二星與一星。
  • 花蓮:三梅、二梅與一梅。
  • 台東:三梅、二梅與一梅。

紅茶的分級制度

紅茶的分級原則上是按照芽葉的完整度與採摘部位所構成的二維分級結構,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產區與國家有區域性的分級制度,在這邊先協助茶友理解基礎的分級架構。而深入的分級還有SFTGFOP、FTGFOP、GFOP、FTGBOP、TGBOP、FBOP、BOP、GFOF、GOF等(依據國家與產地而有差異),隨著部位不同而有區分,我們為您整理收集了下面幾張圖表,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了呢?

茶芽生長的位置

tea_grading_keyleigh

一般國際的分類

<!–[if mso & !supportInlineShapes & supportFields]> SHAPE  \* MERGEFORMAT <![endif]–><!–[if mso & !supportInlineShapes & supportFields]> <![endif]–>
  全葉茶(Pekoe) 
 碎茶(Broken) 
 片茶(Finning) 
 茶末(Dust) 
 芽芯(Flowery Orange Pekoe)
FOP
FBOP
N/A
第二片葉(Orange Pekoe)
OP
BOP
N/A
第三片葉(Pekoe)
P
BP
N/A
第四片葉(Pekoe Souchong)
PS
BPS
N/A
第五片葉(Souchong)
S
N/A
N/A
  第六片葉後(Congou & Bohea) 
C & B
N/A
N/A
芽芯(Flowery Orange Pekoe)
全葉茶(Pekoe)
碎茶(Broken)
N/A

wuhexuan.biz

茶芽生長的比例

patents.google.com

資料來源:農會、wikipedia、patents、keyleigh

編輯:E.L.
2018-04-08 WH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