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溫瓶從宋朝就有了?還能讓溫度從白天持續到深夜

當時的宋朝人煮茶時用的是鐵鍋,但煮出來的水略有腥味,不適合拿來泡茶,所以講究生活品質的人喜歡用燎子和砂瓶來燒水。

燎子是一種燒火的器具,上面一個圓圈,下面三根支架,要燒水的時候,往炭火上一擺,再放上砂瓶,很快地水就會被炭火燒開了。而砂瓶用泥陶製成,透氣不透光,想知道水是否燒開了,得聽聲音才知道,茶道高手稱之為「聽聲辨水」。但砂瓶的缺點就是熱的快、涼的也快,還沒有保溫的作用,這樣就無法將茶水長期保存下來。

《攆茶圖》form 故宮

宋朝的湯瓶猶如現今的保溫瓶,都用來保溫的

所以為了保溫,宋人會將砂瓶放進一種特製的木盒子裡,盒子有個提梁可以手拿,然後盒子很厚實,會在裡面墊上厚厚的稻草和布料,這稱為「湯茶盒子」。將砂瓶放到湯茶盒子後,散熱速度就會慢許多,因此後來出現了專門提著湯茶盒子賣茶的「提瓶賣茶」的小賣買,讓叫賣人賣到深夜,茶水也還是溫的。

湯茶盒子

後來宋朝的湯瓶,演進成湯瓶的外殼是一般的鐵殼,內層是用玻璃,但因沒有真空夾層,所以保溫效果不是特別好,而且當時要買湯瓶也是很貴。

喝茶市場需求大,半夜都有人提瓶賣茶

宋朝喝茶的風氣很興盛,人們的日常消遣之一就是去茶館消費,在當時的大城市,只要有人潮聚集之處就有茶館,加上宋朝當時能讓店家營業到很晚,所以茶坊人潮直到晚上都還絡繹不絕。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熱鬧的茶館外

宋朝社會的嗜茶之風,將各類型的茶館、茶攤,還有提瓶叫賣的人聯結了起來,形成一張密而有序的供茶網絡。

連《東京夢華錄》也提到:「至三更,方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茶干,夜深方歸也」,這指的就是專門賣夜茶的提瓶者。

到了南宋,茶坊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彼此更在排場上費盡心思,以往只有熟食店才會掛名盡吸引客人上門,從來連茶坊也爭相彷效,期望能聚集人潮。

處處都有茶坊,連在夜市裡都有茶攤供遊客方便品茶,大街小巷裡也穿梭著提瓶賣茶的人,這些人後來也演進成當有人遇到吉凶之事,就會找他們點茶來分送鄰居以傳遞消息。

姚文翰《賣漿圖》

這樣奔波於大小巷弄的賣茶人,也被畫進了畫中,如南宋古畫中題為《賣漿圖》一畫中,就展現了賣茶水人的姿態。

資料來源:食力維基百科南都周刊人民網

2018-07-15 WH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