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黑黑,看攏無」一般消費者很難分辨茶的好壞,尤其是全台每年茶葉需求量約4萬多噸,但能自產供給的量僅有1萬4000噸左右,相差了近一倍以上。需求量如此之大,不得不靠進口茶葉才能滿足市場龐大的需求。
進口茶中有六至七成都來自東南亞國家與中國,而常有聽到市場上會將進口茶葉混進台灣本土的茶葉中增加產量,雖然成本是降低了,但這樣的茶喝起來有什麼不同呢?
混茶是真正的好茶嗎?
混茶通常指的是用進口茶混合台灣茶後的茶,通常是手搖茶、飲料茶用的最多。而拼配茶,是精製茶廠在加工時用一定比例和規格去製成不同風味的茶品。
對消費者來說,喝的安心最重要,若是用來混的茶品質是不好的話,多半是因為產地來源不明、包裝標示、進口或製造商也不清楚,就會讓消費者心中產生疑惑,到底混茶安不安全,所以造成許多消費者會直接到茶葉行去購買散裝茶,因為這樣相對安心。
也因為有這樣的市場現象,讓茶價混亂、消費者也無法很簡單的去辨別一斤三百元、上千元、上萬元的茶有何分別,也無法判斷茶葉價格的依據,這也導致台灣茶在販售上,產生消費者對於業者說什麼、消費者就相信什麼。
拼配茶又是什麼?
拼配茶是為了讓茶品嚐起來都是一定標準的味道,維持品質,所以不似大眾印象中的左手買來、右手包裝,就能販售。拼配茶在茶農初製後的毛茶進到茶廠後,還要經過篩分、揀梗、培火、拼配、風選等繁複步驟,拼配時要非常了解每年每批茶的特質,將茶的香氣、口感透過一定比例去做出一種特殊的味道,這是個需要專業知識和經驗才能做的。
如果一斤成本若是2千元要降低成本的話,那去拼配個5百的、再拼個3百塊機械採茶的、搭上1百元東南亞來的,整個成本拼下來就只剩3百5百,這樣的混茶,佔了台灣茶品市場的一半以上。若是這樣的茶冠上台灣高山茶來販售的話,消費者可能就白白吃價格虧。
看茶葉外觀、茶湯顏色來分辨茶的優劣
不管是純粹當飲料、或者三五好友相聚閒話家常、甚至是品茶的角度來看,茶都是一種非常健康又自然的好選擇。有些茶行會提供不同的泡茶器具,提供給人在選購的時候沖泡,購買時可以請茶行用不同的泡茶時間來沖泡茶品,來感受其每一泡的香氣、味道與特質變化,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茶品。
當您決定要選購一款茶品的時候,不彷參考下方選購時的步驟與小訣竅吧!
◎ 檢視外型與手感
在明亮的光線下,觀察茶葉的外型。春茶多以墨綠色,而冬茶則為翠綠色。捧在手心觀察顏色的同時,也可感受手感;還可以利用茶則抖動茶乾,其聲音應該有一定份量,但條索型的茶葉應該不太扎手。
◎ 聞茶乾香氣
將捧在手心中的茶葉,用雙掌合起來徐徐吸氣,茶質好的茶葉在經過手心的溫度與微微濕氣加熱後,會徐徐釋放出茶香。仔細感覺香氣的層次與味道,則可以感受茶葉發酵的程度與期待沖泡的味道。或者,也可用溫潤泡的方式,先將茶具用熱水溫熱過,讓茶葉可以在吸收溫濕的熱氣後,慢慢喚醒。
◎ 沖泡品嘗
如果是用茶壺或者茶碗泡茶,可以感受每一泡茶香氣與味道的變化。細細品嘗每一泡茶,可助於感受茶品品質的優劣。茶在熱的時候優點很容易顯現出來,而冷了之後則是會放大缺點。
台灣傳統的老茶行會保留了用鑑定杯泡茶的習慣,並提供湯匙來讓人使用。利用鑑定杯沖泡茶品(150c.c.與3克茶葉),在五至六分鐘後可以利用湯匙撥開茶葉觀察茶湯,應該明亮清澈,同時也觀察茶葉的完整性;撥動湯匙後聞香氣,感受香氣因為溫度的變化所散發的味道。
◎ 觀察葉底
簡單的觀茶葉底、聞聞葉底的味道,可以幫助了解茶品的各種情況,例如氧化程度、顏色與色澤、生長情況、柔軟度、完整與破碎,老嫩等是否適當等。
目前在國際上幾乎已經有一個共通性的標準,那就是以150 c.c.的水沖泡3公克的茶葉,時間依照茶品種類分別為3至6分鐘 (重量也會因為茶種有些微調整)。而市面上也多有銷售鑑定杯的杯碗組合,與其它材質的各式茶具,建議茶友可以選擇順手的樣式或喜愛的材質與樣式來沏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