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白茶
白茶是指一種採摘後,不經過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發酵程度非常輕微。白茶中比較出名的出自福建東北部地區,有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等茶品。
白茶歷史起源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朝陸羽的《茶經》七之事中,其記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而陳櫞教授在《茶葉通史》中指出:「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為長溪縣轄區),系白茶原產地。」
可見唐代長溪縣(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種。因其僅有名稱,能否作為起源證據還有待進一步商榷。
白茶有四種等級
- 白毫銀針(單芽茶)
- 白牡丹(一芽兩葉或一芽一葉)
- 貢眉(一芽兩三葉,一芽三四葉,多芽)
- 壽眉(一芽兩三葉,一芽三四葉,少芽)
(各種白茶類型)
白茶的散茶與茶餅茶磚上的區別
白茶散茶不方便作過多的解釋,因為那就是自然萎凋以下收集起來的乾燥茶葉。
白茶餅是在白茶散茶的基礎上,經過蒸製,使茶葉變軟,然後使用與普洱茶相同的方式進行壓制,變成餅、磚、珠等不同形狀。也因為餅、磚系列的茶是要經過蒸製的,因此會稍微改變白茶天然萎凋的性狀。這對白茶的茶性來說,是會有一定的影響的。
(白茶萎凋工序)
而白茶也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陳化,因此做成餅、磚之後在空間上壓縮,有利於存放與自然陳化的過程,這點上要優於白茶散茶。一般來說白茶散茶蓬鬆,佔據空間也大,不容易保存,也容易壓碎。
白茶散茶和白茶餅在口感滋味上的區別
如果取四年的白毫銀針餅料,與四年的白毫銀針散料進行品評的話,結果會發現:
散茶的香氣較餅茶而言悠揚,口感是散茶最先表現出白茶特有的甜潤感,而白茶餅的頭幾道茶湯會偏薄,水味感覺較重。
但是隨著多泡幾道茶,散茶口感在會漸漸弱,而餅茶的效果會突顯。由此可感受到,白茶散茶優在香氣,而白茶餅口感更為漸入佳境,越到後來口感越好。
而白茶散茶香味會偏花香,而白茶餅的香味會有類似梅乾香,所以各有特色。
資料來源:網路整理
編輯: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