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域都有一個專屬自己的茶葉密碼,它們關乎生活習慣,關乎地域性格,關乎歷史記憶。就像單樅之于潮汕,普洱之于廣東,花茶之于北京,而對於川渝地區來說,最難以忘卻的,是一縷沱香。
《沱茶》這種厚似壁碗、圓似麵包的上乘緊壓茶,從誕生至今,一直以其高性價比、高耐泡性、醇厚甘甜的口感,牢牢佔據川渝地區的主流茶葉消費市場和味覺記憶。
對於現在的很多川渝老茶客,尤其是重慶茶客而言,重慶沱可謂承載了他們大半生的茶飲記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重慶沱在整個川渝市場漸漸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下關沱》。
在長達半個世紀此消彼長的情仇糾纏中,《下關沱》和《重慶沱》,共同構築了川渝人最不可磨滅的記憶符號。
引子·重慶沱消失之謎
記得 1971 年回老家,我們帶的特產只有一樣,那就是重慶沱茶。 68 歲的杜女士說:「當時火車、輪船到達重慶,廣播裡最先介紹的特產,就是重慶沱。」
「想買重慶沱茶都要憑票,而且還要排隊,因為當時茶葉緊張,還要外銷,完全供不應求,一個人一個月配額最多只有 2 兩。」已經 74 歲的原重慶渝中茶葉公司總經理苗芸回憶說。
不光是民間記憶,在歷史資料搜集中,有關重慶沱的記載也可謂牛X閃閃——比如建國後,西南獲得的第一塊茶葉類世界金牌,就是由重慶沱摘得。
即便曾經如此輝煌,但不知何時開始,重慶沱還是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直至現在整個川渝市場都已顯少得見,而代為佔據整個沱茶市場的則是——《下關沱》。
到底發生了什麼?這背後是怎樣的一場力量角力?每一個川渝老茶客都想知道答案。
先來後到之爭 《沱茶》產于下關 揚名于川
對於川渝現在主流的老茶客而言,對於沱茶的最初記憶,多是源于重慶沱,下關沱則是上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才出現的品類。那麼到底重慶沱究竟是不是早于下關沱呢?
根據《中國名茶志》一書記載,沱茶,創制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本產于滇西南茶區,因為新中國建立以前只在下關加工和集散,所以歷史上約定俗成地把「雲南沱茶」等同于「下關沱茶」。
在清末民初,主要生產下關沱的,是以永昌祥、複春和等為代表的各種民辦商號。
而到了三四十年代,下關沱進入了迅猛發展期,帶有官方色彩的「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之「康藏茶廠」等相繼成立。而下關沱從誕生之日起至今,始終是以川渝為主要市場,在四川大小茶館大受歡迎。
陳邦賢在他的《自勉齋隨筆》中有這樣的描述:「四川一帶飲茶之風盛行,以沱茶為最多,沱茶又以下關的沱茶為上品,茶味頗濃,顏色呈金黃色,而且耐泡。」
但這其實與雲南普洱茶銷售的兩條主要線路有關,現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發源說:「當時雲南茶葉的兩條銷售主線,一條是邊銷茶線路,走茶馬古道,需要從四川重慶過西藏,經過馬幫長途馱運,下關沱茶被銷到四川敘府(今宜賓)、重慶等沱江一帶;另一條貢茶線路,川渝亦為必經之路。」
再加上地理位置、生活習慣、以及口味的相近,下關沱的口感很受川渝市場歡迎。所以在20世紀上半葉,川渝一直是下關沱的主要消費市場。
還有另一種不登大雅的說法是,當年私商利用下關沱凹陷部分塞進鴉片走私進川,鴉片脫手後,大肆推銷下關沱,卻也歪打正著開拓了川渝茶市,這也是下關沱「碗臼」形狀的成因。
歷史說法,不一而足。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 1950 年以前,沱茶是只產于雲南的,且以《下關沱》為主,供應以西南為主輻射長江流域的整個全國市場。而這樣的狀態,則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之前。
重慶沱,其實師出於下關沱
1951 年以後,隨著國家計劃經濟體制的推行,全國茶葉的生產和加工,被完全統一到了中國茶葉公司(簡稱:中茶)之下,由國家統購統銷,並根據各個地方不同的特點把茶葉的加工進行分區。
從這個時候開始,下關茶廠在國家計畫裡主要負責生產以心臟緊茶和磚茶為主的邊銷茶,而重慶因為其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備受國家扶持,改建後的「重慶茶廠」一躍成為西南最大的茶葉加工企業,開始生產綠茶、花茶,以及沱茶。
「在此之前,重慶是從不生產沱茶的,主要是從雲南大理進貨,而從 50 年代開始,重慶就開始派人來下關茶廠學習沱茶製作技術,下關也派人去重慶傳授沱茶工藝。」杜發源說。
1953 年,重慶第一個沱茶誕生於重慶茶廠。而從重慶開始生產沱茶之後,下關的沱茶產量就越來越小,主攻邊銷茶,「每年可能只有 10 到 20 噸沱茶投放川渝市場。」
就這樣,在國家宏觀政策的主導下,原本屬於下關沱的半壁茶葉江山,被迫拱手讓給後來居上的重慶沱,而集計劃經濟體制榮寵于一身的重慶沱,也開始了它如日中天的 30 年。
下關沱退隱,重慶沱壟斷川渝沱茶市場
沱茶屬於普洱茶的一種,從傳統普洱茶加工的角度來講,在緊壓茶中的沱茶、餅茶和磚茶中,沱茶是用最好的原料來製成的。
在傳統普洱茶選料和加工中,一般是 1~4 級的原料做沱茶,4~7 級甚至 8 級的原料做餅茶,然後 7、8、9 級以下的原料來做磚茶。但這種情況在進入新世紀後,有很大改變。
雖然都屬於優質緊壓茶,而且重慶沱的制茶工藝也脫胎于下關沱,但是二者口感卻不盡相同。
「相比之下,下關沱味道會更重,更耐泡,更香,而且有種雲南茶代表性的煙香味。」茶齡 30 年的老茶客陳老先生說。「而重慶沱的特點是喝完有種沉香味,帶點回甜。」
其實口感的差別,歸根結底還是原料和拼配的差別。重慶沱茶使用的原料主要是中葉種或者小葉種的原料,而下關的沱茶使用的原料則是大葉種的曬青毛茶,這兩個差距較大,因此口感也會有大的區別。
而大葉種與小葉種之間最大的問題,則在於大葉種茶的內含物和水浸出物的含量會相對更高,味道更重,相對而言更耐泡,用重慶話來講,就是「更霸道」些,更容易受到飲食習慣上口重的川渝人的喜好。這也成了若干年後,下關沱收復失地時,手上最重的砝碼。
回憶起那個年代的重慶沱茶,那可真的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首先,西南地區的茶原料雲集重慶茶廠,由國家實行統購統銷,重慶沱茶從來就不缺茶葉原材料。
其次,出口創外匯一大部分,剩下的還要供給整個川渝市場,在那個供應配給制的年代,重慶沱幾乎有錢也難買到。可以說,在上世紀 50~70 年代,重慶沱不僅壟斷了川渝的沱茶市場,也壟斷了茶客記憶。
而同一時期的下關茶廠,雖然邊銷茶依然走量巨大,但沱茶在川渝市場卻幾乎少有提及。
統一使用「中茶」商標的下關沱
據原下關茶廠的歷史資料統計:從 1950 年到 1979 年這 30 年,下關茶廠雖然一直在生產邊銷茶,但沱茶的年產量基本都未超過 100 噸,年川渝市場投放量均只在 10~20 噸之間。對比重慶沱到 70 年代末,在建立工業化生產線後的年產量 2000 噸,下關沱確實已經被遠遠甩在後面。然而盛衰興替,變化無常。到了 80 年代,由於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下關沱和重慶沱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命運更迭。
下關沱收復失地,重慶沱漸丟江山
1983 年,在義大利羅馬舉辦的第 22 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大會上,重慶茶廠生產的「峨眉牌重慶沱茶」獲得金質獎,這是建國後西南獲得的第一塊茶葉類世界金獎。接下來,國內外的各種獎項亦紛至遝來,重慶沱到達了發展的巔峰。
此時正當得意之時的重慶沱茶不會察覺,一場新的革命正在醞釀之中。
1984 年是個重要的歷史節點。1984 年,國家的茶葉流通體制改革,中茶大一統之下的茶葉流通體制開始逐步放開,以前絕對不可能任意生產的茶廠,終於可以按照各自的特點,自主發揮生產經營優勢。
經濟一放開,茶葉生產企業立即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大量興起,對這些小茶廠來說,改革猶如久旱逢甘霖,但對計劃經濟產物的重慶茶廠,則猶如暴風驟雨——優質茶葉原材料不再只供應重慶茶廠,地方企業的競爭抬高了收購價,原料採購成本急劇上升,造成生產量的嚴重脫節。
「重慶沱之前主要是走外銷路線,一直存在內部供應不足的問題。生產量跟不上,我們是做銷售的,沒賣的總不行啊。」苗芸說,他所領導經營的原重慶渝中茶葉公司,在 80 年代叫做市中區茶葉商店,是重慶茶葉消費市場唯一的供應單位。
「當時我們還都是國有企業,獨一家銷售,什麼茶葉都好賣。」苗芸記得,當時宜賓沱茶、涪陵沱茶,還有四川各地產的沱茶,同時冒出來很多,一夜之間湧現出的中小茶企,紛紛搶食重慶沱的市場。而這時,下關茶廠的廠長馮炎培也找到了苗芸,希望打開下關沱在重慶的銷售局面。
「因為重慶沱茶實在量太少。就像這個菜一直不夠吃,以前是沒選擇,餓肚子,但是現在可以選其他菜吃了,為什麼不吃呢?反正都是茶葉的嘛。」
下關沱一是價格不貴,跟重慶沱茶價格差不多,再一個就是味道很重,喝起來很濃,比重慶沱更耐泡,很適合重慶四川這邊的口味。唯一一個一開始不太適應的是雲南茶的那種‘煙味’,因為畢竟口味養成一二十年了,要改不太容易,但下關沱的品質本來就不錯,喝著喝著也就習慣了。
在短暫的市場混亂後,終於大浪淘沙,歷史悠久且口味穩定的下關沱慢慢佔據主流,並且消費以甲級沱茶為主。
有一組資料可以表明下關沱在改革開放後的變化:從 1980 年開始,下關沱茶的沱茶類產品年產量超過 100 噸;到了 1989 年,年產量超過 1000 噸; 1993 年,年產量超過 2000 噸; 1998 年,年產量超過了 3000 噸。
在熬過了 30 餘年的漫長邊銷之路後,下關沱終於等到了自己的沱茶春天。
從 1991 年起,隨著「松鶴」、「寶焰牌」、「下關」等商標獲准註冊,下關沱茶開始進入打造品牌的時期,在川渝不僅僅有了巨大的佔有量,其明星經典產品還有了巨大的品飲粉絲團。
1986年熟茶型下關沱首次在西班牙巴賽隆納獲得世界食品金冠獎,此後又分別在 1987、1993 年再次獲得該獎。1981年、1985年、1990年,青茶型下關沱茶三次獲得國家品質銀質獎。無論茶客口碑還是官方榮譽都徹底超過了重慶沱。
就這樣,從 80 年代初期開始到 90 年代中期,失去了國家政策的保護傘,重慶茶廠逐漸喪失了壟斷地位;而從 80 年代中期到 2000 年,下關沱迎來了發展的巔峰,幾乎將重慶沱完全取而代之。2001 年,重慶茶廠宣佈停產,重慶沱的一個時代終結。
重慶沱重振有難度,下關沱苦惱被炒作
進入新千年,國有企業的改革進一步深化,很多茶廠的原國有股份經過拍賣,已經徹底民營化。2004 年,由原重慶茶廠的部分老員工集資成立的重慶益豐茶葉有限公司恢復生產,試圖重振重慶沱。
不過由於本地沱茶的原料多屬中小葉種,茶多酚、咖啡因等內含物質不及大葉種的雲南茶豐富,用來生產沱茶的本地茶葉先天不足,加上無法闖過國外條件苛刻的環保關,所以用於出口的重慶沱茶,其原料茶葉絕大多數採購自雲南,這肯定就增加了生產成本,——沒有茶葉基地的支撐,成為本土茶葉品牌發展的一大障礙。
「此外,在出口價格上,由於重慶沱茶多是傳統的‘半成品包裝’(大坨盒裝),其出口價格僅為雲南沱茶的1/4。」(引號內容摘自《重慶沱茶 二十年風雨金牌夢碎》)
與此同時,與重慶沱茶道阻且長的漫漫振興路相反的是,已經越過「攻城掠地」階段的下關沱,正陷入一種「甜蜜的苦惱」之中——產品被搶收。
沱茶這種高性價比的茶類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以消費為主體的,即使在它最大的川渝市場,想找到保留下來的 10 年前或者 20 年前的下關沱,也依然很難。然而新千年以來的兩次普洱茶大的炒作,卻也波及到了本就屬於普洱茶品類之一種的下關沱。
比如下關沱最有代表性的便裝甲級沱茶,04 年的市場交易價格是 500~600 元一件(一件 25Kg),而到了今天,價格則為 1.5萬~ 2萬元。
在一些資深藏家看來,沱茶的升值是必然的,「因為一個是作為消費為主的茶品,早期的沱茶沒有留存市場和藏家的手裡,存量很少,基本被喝掉了;再一個就是在這 10 年間,大家對普洱茶的認知提昇了。
資料來源:網路及文獻整理
編輯:E.L
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