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天龍國的陽明山曾經滿山片地是茶園?
傳說中北台灣曾經滿山片野都是茶,您是不是很驚訝呢?其實台灣海島的地理特殊性,讓她在人文風俗上有多樣的面貌,細細挖掘的話還有著很多令人驚喜的歷史!
![]() |
北台灣茶園分布圖(資料來源:國家公園) |
從荷蘭、西班牙、明朝、到清朝的台灣的移民史來看,以福建泉州人、漳州人還有廣東的客家人居多,這些先民們渡過黑水溝來台灣,先後在北投、士林一帶的山區向平埔族人租地或購地農墾。到了清末到日治初期時,安平(台南)、滬尾(淡水)、打狗(高雄)、雞籠(基隆)港因為天津條約開放對外通商,茶葉、蔗糖與樟腦成為出口貿易的經濟來源,北台灣的大屯山群峰坡地的樟樹被砍伐殆盡,山坡改開闢成茶園、山谷溪澗改種大青,茶樹開墾種植遍佈於唭哩岸、十八分、紗帽山、陽明山、頂湖、大坑、湖底、一直到竹子湖等地,幾乎處處可見茶園。而具資料陽明山區最早種植茶葉是在1868 年,由葉庇祐自桃園引茶苗種植於今坪頂地區,其實若仔細觀察,在大屯山仍可看到茶樹的遺跡喔!
清末到日治期時的北台灣茶葉歷史,一般認同的是:
– 1796-1820(嘉慶年間),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種,種植於今台北縣瑞芳地區的「魚桀」魚坑(是的,「魚+桀」還是念「傑」)
– 1865年(同治四年)約翰·陶德(John Dodd)來臺與買辦李春生自福建安溪引進鐵觀音
– 1876年陶德將臺灣茶銷售至澳門大受歡迎後引入精製技術
– 1869年台灣烏龍茶由淡水港直運紐約,此時北台灣茶園擴張速度快
– 1873年(明治六年)洋行停止採購烏龍茶,改轉由本地茶商乃銷往福建
北台灣發展重心天龍國,傳說中的「五大洋行」
在清末與日治時期,台北大稻埕的茶葉外商有寶順洋行(Dodd & Co.)、德記洋行(Tait & Co.)、怡記洋行(Elles & Co.)、水陸洋行(Brown & Co.)、和記洋行(Boyd & Co.),當時另據文獻記載,大約還有150多家本地製茶行,包種茶也發展了黃枝、茉莉、秀英香「窨製」的花香包種茶(1895年,明治28年),讓茶香又多了一種選擇。
Taiwan Formosa Tea慢慢打開了國際知名度,台灣烏龍茶在美國、暹邏、滿州等需求不斷上升,總督府設立了茶葉研究機構,也鼓勵民間於陽明山種植開墾茶園,當時有紗帽山茶葉公司、公館地茶葉公司,山猪窟茶葉公司,進行種植改善、技術研發、產銷等作業,而大稻埕洋行也產撐了變化:Dodd & Co.(室順洋行) 、Tait & Co.(德記洋行) 、Brown & Co.(水陸洋行) 、Boyd & Co(和記洋行) 、Jardine Matheson &Co.(義和洋行) 、Case & Co.(嘉和洋行) 。
早期北台灣新興茶區中,哪裡的最好?
這些新興茶區中,茶葉品質以文山區所最優、而海山、七星、基隆、新莊、淡水等依序次之,也因為國際的需求量大增,茶園種植漸漸擴展往桃園、新竹大溪、新竹、竹東、竹南、苗栗等區,而這些新區域的茶葉品質,以竹東第一,竹南、新竹、苗栗、大溪、桃園、中壢依序次之。整個北台灣在發展的歷史上,沒想到跟茶葉有這麼深的關係吧?
編輯:E.L.
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