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許曾經聽過一句話「茶品可清心,清心可品茶。」
在下以為,喝茶其實會經過口、身、心三個階段。這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每個人也許需要不同時間的歷程來體會。
找尋熟悉的口感?
我想,這也許是大多數人經歷開始的第一個階段。我們會習慣地尋找喜愛、或者熟悉的香氣與滋味,並自然而然地以為這就是好茶的標準。但對普遍來說對一般的茶友而言,喝茶時的焦點大多停留在香氣與滋味上,習慣香氣好的茶,就是好茶。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會忽略那些尚未察覺到茶湯會在口中的擁有厚薄、滑順、細緻、清爽、鮮活、陳味、喉韻、回甘等不同的滋味感覺。
而茶其實從入口開始,它已經開始對我們的五官感訴說故事。
傾聽著你的身體
喝茶經歷開始的第二個階段。若對茶的熱忱與興趣漸漸高了,會慢慢地接觸更多的資訊,甚至接受一些訓練。漸漸地身體開始聽到,甚至是感覺到茶對你訴說著它自己的經歷。這個時候喝茶,已經從用腦喝茶的情況過渡到用身體喝茶。
茶湯在你的口中時,不會感覺到舌頭麻、喉嚨癢等不舒適感;鼻腔中不會感覺到刺鼻味;腸胃不會有刺激的生澀感。這樣五官上的刺激,來自於身體狀態的對應。喝茶時候的心情是否浮躁、周邊環境的安靜舒適度、有無其它的嗅覺干擾等,都會影響身體的呼應。
靜心品茶,品茶心靜
在喝茶的過程中,你會慢慢感受到茶帶給身體的細微衝擊力,身體的細胞是懂得茶的,當你靜心品茶的過程中,也許會從胸口感受一股氣動、又也許從背脊傳來一股暖意、也許從胃部感受一股熱流,而這個時候你的心完全在茶上,思緒會是靜的,身體也會自己來告訴你喝到好茶。
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慢慢地了解到茶的滋味,其實正是反映茶本質的好壞。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的身體真正學會了品茶。
茶品可清心,清心可品茶
喝茶經歷開始的第三個階段,是茶與心靈的對話。每次品茶時,你會讓自己進入一個清心的狀態,陪伴周邊的同好也能一同如此,簡簡單單安靜的喝茶。這樣能感受到內心的喜悅、你會接收到茶給你帶來的微妙靈感。
那是一種很難用言詞來形容表達,而你卻只是安安靜靜地享受。霎那間,心靈世界都被茶包覆著,一切似乎都不那麼重要了。
茶與自然
任何農作物,生長於大自然中,都接受著天地的涵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天地運行的道理。這個循環說明了「生」與「息」的重要觀念,也關係到人作為自然的一份子,如何運用這個道理來管理大地所孕育的寶物。
很多茶友會問:怎樣才算是好茶?
我的理解是,先不論茶的香氣、味道與茶湯顏色,只要是自然的,就會是好茶。
反觀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自古人發現茶後,到歷代演變的煮、煎、點、泡四種茶法,而有了唐朝陸羽的茶經焠煉,探討皆的是茶與自然條件的互動與選擇。到了現代,雖然改良農法不斷推新,但我以為關鍵還是在於,人如何從大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變化的道理,來延續地力,使得茶園的管理與生長能生生不息,進而對農作物建立了安全感。
茶,喝茶,喝好茶?
陸羽在茶經中提到水對於茶的影響,提及茶為水之母的概念。山泉水、溪水、井水乃至現代的自來水,如果我們用心品嘗,想必也會感受到自然的甘甜、或者是添加的氯氣。這就是水的本質。
相對的,自然的好茶,不是由茶的種類來決定,也不是由製茶方法來決定,我以為是由茶的本質來反映。自然的茶,歷經了大自然的洗禮,它會與你的身體對話,藉由這個過程中告訴你,就像水一樣。
所以當你遇到好茶的時候,就會會想要與識茶人一起分享。
人生如修行,茶道伴相隨
這個歷程,就像是在人生修行的道路一樣,由年輕浮躁從而變的成熟穩重,由繁華綺麗到簡約樸實,最後像是坐禪入定,只需一杯清茶,體會著細細領悟著這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這當下宇宙變化無常的簡單道理。
從不發酵的綠茶、半發酵的白茶、黃茶、烏龍茶、全發酵的紅茶,到後發酵的普洱茶與黑茶,就像是人的一生模樣,從青壯到老成。發酵輕的茶,一開始就展現它的芬芳;發酵中度的茶,慢慢的有了層次;而發酵重的茶,韻味卻是經由每一泡才會慢慢地釋放。
而人生活在這天地之中,其生命的歷程也是呼應著這樣的循環。
苦盡,甘來
本來,生命是一個旅程。藉由茶,在靜心感悟的過程中,我們也更認識了自己,以及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 執筆:E.L